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要素

与改革同行的 上海建工设计总院 2022-03-23


一直以来,上海建工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先进产能和事业群,开展高水平组织与管理,持续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得以实现。

在建筑业转型发展升级之际,上海建工还要继续做科技创新的先行者、推动建筑前沿领域创新突破,做国家战略的担当者、促进服务方向与国家社会需求高度契合,做人才激励的探索者、创新多元化激励模式激发整体活力。

本文摘自上海建工科技创新平台


“最近刚刚评出的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有九个半都是我们上海建工建造的,其中九个是我们独立建造,还有一个是我们联合建造。”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今年1月,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主办的2019“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评选活动在沪揭晓。这次活动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对改革开放以来建成的上海城市地标建筑进行评选,评选活动选取建设所在地位于上海市行政版图之内、自1978年至2019年年底竣工的项目,从建筑文化、建筑美学、影响力等方面评选出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它们分别是: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虹桥枢纽中心、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国际传媒港、上海新天地、进博会展览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上海大剧院、世博会文化中心。

由总院承担深化设计的上海中心大厦项目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对于上海建工这样的地标制造者而言,承担大量标志建筑,既是建筑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上海建工总市值增速显著跑赢沪深建筑板块指数。2019年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保持第9位排名;《财富》“中国500强”排名第55位,提升6位。

在徐征看来,上海建工一直保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背后,实际上是来自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上海建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科技能力,保证设计能力和数字化能力的全面领先。第二,上海建工积极寻找机会,根据实际出发寻找到新的业务机会,保证多点开花。第三,良好的团队保证。

科技赋能:EPC助推建造效率

建筑市场发展这么多年,一直以来建筑物都是依靠大量的工人来操作完成。不过,随着市场对于环保和效率的要求。建筑业也在追逐现代科技进步的脚步,不断开创研发建筑施工的高科技新技术,进而实现建筑施工技术进步、供需简单化、质量可控,降低成本,节能环保。

对于我国建筑业而言,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根本、是基础,是发展的“硬核”。

“上海建工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的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取得了一批行业领先的新成果。正是有了科技创新能力,我们才掌握了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我们跑赢市场。”徐征告诉记者。

科技创新带给了上海建工哪些好处呢?


去年10月,沪郊第一座全国A级剧场“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建成运营。完成这样一座高标准、多功能剧场,一般需要四年以上时间。但是“九棵树”从方案策划到竣工交付时间为2年零9个月。

“得益于良好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技术相对领先,通过我们的EPC建造,实际上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成本。”上海建工副总裁汤伟说。

EPC

所谓“EPC”,就是由工程总承包方牵头负责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也叫做“交钥匙工程”。

EPC

从建筑行业来看,EPC是投资者和管理者的核心需求。随着建造技术、建筑材料的发展,城市运营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变化,建筑和基础设施对综合性、网络化、枢纽型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大型的、多功能的、综合类的项目增多,这对于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上海建工正是通过科技赋能到各个技术层面,实现了项目又快又好的发展。2019年,上海建工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达200亿元,设计带动的EPC合同近120亿元,建工设计总院EPC业务营业收入站上10亿元。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上海建工的财务表现同样不错。

根据上海建工2019年前三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23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50%。业绩高增长主要是由于上年基数较低以及非经常损益增加,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母净利润增长21%。前三季度公司累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2445亿元,同比增长18%,订单继续维持高增长。据此增长速度,2020年营业收入有望突破2000亿元。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唯有主动拥抱变革,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能力的科学发展路径才能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只有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管齐下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业务拓展:响应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发展

申万宏源研究认为,中国建筑行业已步入存量时代,海外龙头企业的共同之处是通过强化管控能力、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实现盈利能力提升,中国建筑企业也将迎来供给侧改革提升效率的时代。

正是基于此,上海建工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建筑业内人士指出,更多元和深度的产业布局,不仅仅是可以提高增长力,还可以抗衡周期的风险,保障未来的增长有规模,也有质量。

“我们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比如社会对于生态园林、环境保护、土壤修复、水利设施的需求,就催生了我们更多的新业务产生。”徐征告诉记者。

总院承接的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二期建设工程(EPC项目)


2019年,上海建工水利水务业务规模持续提升。承接了杨树浦水厂、长江引水及句容市第一水厂等标志性水厂项目。推广应用装配式、BIM技术,泰和污水处理厂荣获“全球工程建设业卓越奖”BIM大赛一等奖。

根据数据,2019年上海建工水利水务和环境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双双突破百亿。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建工一直在响应“一带一路”,上海建工集团海外业务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新签合同额89亿元,占海外业务的68%。承建了缅甸国家体育馆、哈萨克斯坦道路重建、乌兹别克斯坦银行总部大楼、特多西班牙港综合医院、比利时温室综合公园,以及中国澳门新监狱和香港市政改造项目。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来自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机会,只有把握这些机会,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立于潮头,不断进一步发展。

徐征向记者介绍,2020年上海建工还将积极承担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关注服务国家发展、促进未来发展的大项目大工程,聚焦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提高服务“五个中心”、“四大功能”建设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要精耕细作,确保大型交通枢纽、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综合体、民生保障等一批跟踪项目中标,在垃圾分类、“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城市整洁卫生和城市彩化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总院承接的常德沅江风光带建设工程已于2019年竣工


团队赋能:员工持股计划激发组织活力

“我们整个团队的氛围非常好,比如我们的设计院经常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干工作。”徐征这样给记者描述上海建工目前的团队。

根据数据,目前整个上海建工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7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8位上海市领军人才、55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位“上海工匠”,24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200多名博士,这些核心人才不断带动团队进步,进而增加了整个上海建工的组织效能。徐征董事长连续第四次上榜“中国百佳CEO”。2019年,上海建工有691人通过一级建造师考试,同比上一年增加24%,其中159人通过紧缺的公路、市政、水利、民航、港航等专业资格,目前一级注册建造师超过3100人。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市建设机械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坤林获选十大“上海建工工匠”之一


”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只有人才的保障,这个团队才能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徐征说。

记者注意到,为了持续激发组织活力,上海建工同样进行了多轮员工激励计划。

2019年10月,上海建工公告,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金额上限1亿元、回购价格上限4.2元/股,回购期限不超6个月,本次回购股份拟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事实上,这样的股权回购,正是体现上海建工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核心员工长期持股的制度安排,维护公司和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综合考虑公司财务状况、未来发展及合理估值水平等因素,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2017年2月,上海建工成为市国资中首批开展核心员工持股的三家企业之一,4500多名核心骨干持股12.59亿元,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内在活力。

按照上海建工的计划,2020年还将进一步坚持干部选拔任用与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互动,健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业绩为导向,不断推动建立符合行业特点、与市场逐步接轨的核心员工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推出核心员工持股新方案。

“上海建工是一家有梦想的企业,企业家的梦想对一家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有梦想才有目标和动力,让梦想变为使命更加值得期待。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梦想、没有长远目标,这家企业不可能成为优秀企业。”徐征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